竹园盬子鸡 | 奉节独有,重庆非遗
奉节县民间美食“竹园盬子鸡”的烹制器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圆柱体陶瓦罐,中间有些凸,像乐器“鼓”,名叫“盬(gǔ,音古)子”。
盬不是常用字,不注音的话,很多人不认识。这种叫盬子的器具,也只有奉节竹园镇的乡间民窑在烧制。
▲ 摄影:沱沱
盬子鸡的主料是乡下农家土鸡整只,合着宰成小坨的老腊肉,要是有腊猪蹄膀加进去,就再好不过了。
配菜为农家自己腌制的陈年大头菜,切成片,也可根据自己喜好加入其它菜品,如蘑菇、竹笋等。
▲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主材和配菜放进盬子后,并不直接拿盬子到灶上去炖煮,而是放在铁锅里掺水蒸。
盬子底部的边沿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孔,盬子内壁的上口边沿也相应地有四个小孔,这上下小孔之间有四条空心暗槽连通。
当铁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时,蒸汽便从盬子底部的四个小孔纷纷钻进去,再从内壁的四个小孔喷出来。
▲ 摄影:范德武
盬子里的食材都是干放进去的,不掺水,全靠小孔喷出的蒸汽汽熟,时间至少要四个小时,盬子鸡的土名因此叫汽锅鸡。
汽熟的土鸡和老腊肉少了许多的油腻,其形态仍然保持着原样,吃到嘴里却已烂熟。
▲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我们品尝到的盬子鸡有汤有水,而且喝起来还非常鲜。食材是干放进去的,汤又是从哪儿来的?
原来汽蒸过程中,盬子里的蒸汽太多了,会一个劲儿从盖缝儿里飘出来,盬子盖上面陶制了几厘米高的沿边,成为一只瓦盘盖,瓦盘盖里掺满冷水,并且随时更换,保持一定的凉度。
当盬子里的蒸汽上升时,碰到凉瓦盘盖便凝成蒸馏水,滴在食材里,化汽为汤。
汤合着土鸡的鲜、腊肉的香,特别是混合了陈年大头菜独有的腌味,就有了一锅鲜美的鸡汤。
▲ 摄影:李健
盬子的“盬”,不仅不是常用字,而且字义与烹制工具也毫不相干。
“盬”为古代盐池名,意思是“没有经过熬制的盐”,还解释为:不坚固、停止。我想,是不是它本身就叫“鼓子”,当地人为了独特,才用了“盬”字?
正疑惑时,一位奉节文化人说,这个“盬”是个错字,正确的是“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位文化人在竹园镇第一次品尝到“gǔ子鸡”,十分感叹它独特的魅力,撰文在《四川日报》上作了宣传。
“gǔ”字在当地只有读音,乡下小店也没招牌,不知是哪个“gǔ”,他做了很多比较,如果按陶瓦罐的外形叫“鼓子”也可以。
但文化人毕竟要彰显个性,觉得“䀇”字字义是“一种周围陡直的深锅”,适合命名这个烹制工具,就用了不常用的“䀇”字。
殊不知电脑普及后,用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都无法打出“䀇”字。
而文化人当年是用钢笔手写文稿,报纸由铅字排版印刷,现铸一个生僻字也容易。以至于奉节县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时,只好选择同音、形似,但异意的“盬”字代替。
▲ 盬子鸡传承人与盬子合影
“竹园盬子鸡”被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便成了“盬子鸡”,即使现在电脑上可以打出“䀇”字来了,大家却习惯了“盬”子鸡。
百年来,竹园盬子鸡,植根大山,器皿别致,奉节独有,重庆非遗。
古镇竹园,青山绿水,农家炊烟,盬子鸡味道缠绵,是奉节的美食名片。而在重庆主城区也有几家主打“鸡”的十年以上的老店,推荐你们。
01
柴氏炖鸡馆
这是一家会开到深夜的炖鸡馆,藏在南坪的一栋居民楼里,开了18年,还一直保持着老样子。
地址:南岸区金山路153-6号(距南湖680m)
人均:47元
02
陈有良尖椒鸡
鸡是现杀,8分钟杀鸡,5分钟爆炒,十几分钟就让你吃上,吃到就爱上。
地址:中山三路山益村13号(近工会大厦)
人均:80元
03
漆家鸡
始于民国初年,传世三代。
地址:渝州路178号立源地小区3栋步行街10号
人均:32元
04
家常鸡汤
不接受预订,只做中午,早晚都不营业,周末要休息,随时休业。
地址:渝中区人民支路曾家岩小学旁居民楼
人均:58元
05
鲜氏土鸡汤
重庆以鸡汤为招牌的不多,这里算一家,而且很出名。
地址:人民路9号(大溪沟车站对面)
人均: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