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旗舰国际厅

020-66668888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66668888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兜村1-4号咖啡屋
邮箱:www.xiaohupo.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郭海平:颠覆传统,探索精神病人艺术的自由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4-06-26 02:05:41 点击量:

数字:

郭海平,自由艺术家,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长期关注精神病人艺术,著有《晒太阳》、《疯癫的艺术》、《我病故我在》等,担任《原创艺术丛书》主编。

颠覆性语录:我现在经常把自己置于一种不思考的状态,让自己的身心去感受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不思考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很好。很多人都害怕死亡,但我没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生与死没有区别。

1912年,德国科隆举办了一场国际当代艺术展,文森特·梵高的作品在展览上格外引人注目,他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和推动者,因为在众多渴望疯狂却因太过正常而无法疯狂的“艺术家”中,梵高是唯一的疯子。

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变得富有,但在精神上却不可能有同样的飞跃,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忘记所有的记忆。

“我的目​​标是给人类的潜意识创造一个生存空间,让人们拥有做梦的力量。人们无法忍受一直呆在社会的现实中。”郭海平告诉我们。

他是南京当代艺术的元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了艺术史上著名的“晒太阳”活动,也是南京“半坡村”酒吧的创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酒吧是南京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泉,功能类似于巴黎左岸的咖啡馆。只是可惜,左岸还在,半坡村却没了。

郭海平堪称中国第一位真正以“疾病”为媒介的艺术家,他让“疾病”成为其艺术中促使社会反思的重要标签,也展现出艺术介入社会的强大新能量。他是那种想要走进社会漩涡的艺术家,不断给问题火上浇油,直到问题爆发。他一方面撰文批判艺术精神的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深入精神病院腹地,四处搅动与艺术相关的公共话题。他既经历过个体疾病的痛苦,也经历过重大社会疾病的痛苦。近年来,他就像一位善于战斗的战士,以南京这座受伤的城市为主战场,尤其是对体制思维和被屏蔽的公共问题的持续介入和批判,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的第一目标战场就是精神病院,而救治对象则是那些被强制与社会隔绝的精神病人。郭海平浪漫而严肃,他证实自己在精神病院里看到了“超人”。我也坚信海平是那种能带领精神病人跳越精神病院的艺术家——而现实中又有谁有这样的勇气和觉悟?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现实中,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会被放大和凸显。尤其在这个人人都可能被称为精神病人的非常时代,不知道他所做的事情会有多先进和有预见性?

在中国为当代艺术努力奋斗的艺术家显然很孤独,因为他们所寻找的路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他们能做的只是疏通那些被意识形态蒙蔽的冰冷角落。在那些“角落”里,他们捍卫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他们要寻找真正关注人性和内心的路。显然,郭海平是这一类艺术家的代表,他有着少有的倔强,越是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他越有动力去做,最终在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里,他把自己选择的命题贯彻到底。

那三个月彻底改变了他的心态。与精神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日子彻底颠覆了他对艺术、人和社会的认识。最终让这个刻意隐瞒的群体巧妙地通过艺术将问题暴露在大众媒体中,让更多人知道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当代内涵。随着2007年《疯狂艺术》的出版和798精神病人作品展的举办,那一年几乎成了郭海平和他的“精神病人艺术”之年。随后,各类媒体的报道愈演愈烈,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精神病领域的深入讨论,也为海平赢得了“中国精神病艺术之父”的赞誉。他用十余年的时间揭开了精神病人问题的冰山一角,创造出了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最佳案例,堪称经典,也展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社会良知。

郭海平针对极度苦闷的城市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在观察社会“疾病”问题上的逆向思维,以“病治病”、“以毒攻毒”,这是他对这个价值观畸形的社会的颠覆性处理……

在郭海平眼里,“精神病人看我们,都觉得我们不正常。”“我跟精神病院院长说,在你眼里,他们都是变态,但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梵高。”

2009年10月,郭海平被确诊为肺癌。在等待开胸手术的期间,他感受到了黑洞般的螺旋力量。濒死的他,世界观也因此改变。生死未卜,他曾立下遗嘱,记录生前死后的种种——但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他被告知,自己被误诊了。

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但正是这次误诊,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这就像佛家的顿悟:理解生死,获得平静。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精神病院和病魔让我体会到漩涡的力量,希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自然属性的觉醒……艺术能帮我找到这种体验和感悟,因为在创作中,日常的思考被彻底打断,剩下的只有寂静。”

(文:柯勇、陈晓峰)

与郭海平对话

柯勇:有位心理学家告诉我,不同国家的人都会做类似的梦。您能讲一个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梦吗?

郭海平:十几岁的时候,我总是梦到小学时坐在我课桌前的一个女孩,她总是像天使一样出现在我的梦里。青春期后,我经常梦到考试,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都不想面对考试,一梦到考试,我就很焦虑,很紧张。两年前考驾照的时候也是这样,考了三四次都没通过,教练很着急,一直给我烟抽,说如果我考不通过,他会扣他的奖金。但最后,我还是没通过,考官没办法,只好不再考我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觉得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试,拿不到驾照的人。我经常在考试前反思这些不正常的行为,我觉得我可能一直活在潜意识的控制里,很难接受现实强加给我的原则。比如,过去30年,我一直都很喜欢夜生活。 我不想在黎明前睡觉。为什么?我的夜生活可能是一种梦游。

柯勇:哈哈,我也经常梦到考试。

郭海平:是吗?可能是语文考试的内容太不符合人性了,至少违背了我们潜意识的需求。

柯勇: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作为南京本地人,你觉得这个城市和南京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郭海平:我最理想的生活,是昼夜颠倒的生活。我上​​辈子可能是只猫,喜欢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待着的感觉,见人不见太阳就觉得不舒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南京,不轻不重》,重的地方是北京,轻的地方是上海、苏州、杭州,每次去这些地方,都呆不了三天,要么太重要么太轻。我土生土长的南京,时间长了,可能习惯了这种不轻不重的状态。想到梦想,我觉得南京人可能属于那种活在梦想和现实里的人,既现实又超现实。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南京人总在谈理想。什么理想,其实就是梦想。

柯勇:原型艺术颠覆了原有的艺术生态,颠覆之后如何重建?新的艺术生态是什么样的?

郭海平:中国艺术太经验主义、太单调了,梅兰竹菊数不胜数,现代艺术大多是借鉴、模仿西方,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缺乏创造力?为什么?原型艺术主要来源于人的潜意识、原始思维,对传统文化秩序有一定的颠覆性。至于颠覆之后如何重建?我觉得这个颠覆不是彻底的颠覆,否则一直活在梦里、黑夜里不是好事,最好能有个平衡,比如半梦半醒的状态就好。我的目标是争取人类潜意识的生存空间,让人有做梦的权利。人受不了一直呆在社会现实里。新的艺术生态应该是天地人神统一的世界。现在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充满了人,那天地自然、动物、神呢?

柯勇:在巨大的生活惯性下,大多数普通上班族只能悲哀地滑行。他们如何才能摆脱世俗惯性的束缚?短暂的“出轨”对人生的意义何在?

郭海平:我看到很多国家的人都把赚钱当成享受生活的手段,赚了一点钱就出去吃吃喝喝、玩玩、去教堂做礼拜。只有中国人的赚钱意识最无节制。中国人出国也坚持这种没完没了的工作,这引起了别人的抵触情绪。不是中国人比别人挣的钱少,而是中国人有一种“不安全感”的病。这种“病”就是你们所说的中国人的“生活惰性”。如果不治好这种病,中国人的“生活惰性”就很难摆脱。一个挨饿的人永远不可能自由独立,因为他总是需要依赖和寻求外界的帮助。你说的“暂时出轨”可能是理性的,但其实你所说的“出轨”应该是非理性的。理性主宰非理性是危险的,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主张无为而为的自然状态,不人为地设计那些轨迹。当然,这很难做到,但如果不难做到,就没有今天的对话。

柯勇:你好像获得了跟精神病人沟通的能力,你是怎么获得这种能力的?

郭海平:顺其自然吧。精神病其实就是自然意志的表现。问题是现在的人不愿意尊重自然,这很悲哀。每次想到这个,我都想哭。大家可以看我在有米网上做的一个视频,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自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首诗是他自杀前不久写的。我看不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是自然,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那种感觉,他得了精神分裂,卧轨自杀。

柯勇:关注精神病患者的艺术对你以往的思维习惯有什么改变?

郭海平:变化太大了,超出了我们世俗的经验。没想到另一个世界这么美好,这么自由。我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思考的状态,让自己的身心去感受自己的人生、这个世界,让自己融入到这个不思考的世界。这种感觉很好。很多人害怕死亡,但我没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生死无分。

柯勇:精神病人往往传染性很强,所以人们往往对他们敬而远之。例如:如何避免受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同时又能恢复正常?

郭海平:德勒兹说,“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我们欲望的英雄”。这句话很奇妙,我希望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很难。我不喜欢你提到的常态,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过昼夜颠倒的生活的原因。有人说你是病态的,我说这种病态的生活很好,所以我把刚刚出版的散文集命名为《我病故我在》。

柯勇:能不能讲一下令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精神病人,或者一个精神病人创作的一件艺术作品?

郭海平:很多。就说张玉宝吧。六年前他在医院里培养了他的艺术天赋,但我出院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六年过去了,他几乎画不出画了。他没有监护人,父母去世,妻子离家出走,没人会接他出院。除非有什么意外,否则他要在封闭的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你可以在网上搜到他的作品,《咆哮》、《挣扎》、《拿着鱼钩的半人》等。

疯狂大师

梵高与精神分裂症

他去世后,被追认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对20世纪艺术,特别是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咀嚼与精神分裂症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油画《呐喊》,描绘了一个畸形、尖叫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人类极度的孤独、压抑,以及面对浩瀚宇宙的恐惧。

波洛克与躁郁症

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完全摆脱了传统受腕、肘、肩限制的绘画模式,动作即兴、随意,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罗斯科与忧郁症

在画家马克·罗斯科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的是带有棱角的几何图形,却感受到微妙的色彩对比所散发出的情绪。画家通过几何图形本身来摆脱几何图形的控制,就像每个人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一样。

达利与偏执狂

为了从潜意识中产生图像,达利使用了一种他称之为“偏执临界状态”的方法来诱发自己产生幻觉,这种方法很快使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博伊斯与抑郁症

约瑟夫·博伊斯是20世纪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灵感多来自童年的田野生活、反复出现的精神幻觉以及二战期间飞机失事后获救的经历。

伍尔夫与精神分裂症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其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荷尔德林与精神分裂症

德国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曾担任家庭教师,爱上主人的妻子。1798年后情场失意,身心疲惫,精神分裂。1802年,他步行回家乡。

尼采与精神分裂症

他的出身和气质都是贵族的,对大众政治不感兴趣,也没想过平静安逸的生活,自然不会对适度快乐与痛苦这种可怜的人生理想感兴趣。

(原载于《man’s uno style》杂志3月刊)

Copyright © 2002-2024 AG旗舰厅·(中国)国际厅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502100050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