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去买饼,却不小心落入老婆婆的“陷阱”
今天来说个公案。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疏抄》南下,准备破斥此一邪说。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很有意思的公案。德山想吃个饼,婆婆见他自己说对《金刚经》很有研究,就有意考他,问你这个吃饼的心,是属于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
德山一听,这是什么问题,闻所未闻哪!一琢磨:
如果说想吃饼的心已经过去,意味着现在就不能吃了。但明明还饿着;
如果说想吃饼的心在当下,又明明已经说了半天;
如果说想吃饼的心属于未来,那怎么会提前知道?
德山没话说了。
那这个问题有没有标准答案呢?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这是个陷阱题,婆婆列举的选项中不存在答案。想吃饼的心,不属于过去,不属于现在,也不属于未来。回答其中任何一个都得饿肚子。
德山要想成功吃饼,可以狡猾一点说:“心在馅里,打开即知。”
意思是因为想吃,所以想吃。想吃的时候,想吃的心就来了,就这么简单。
也可以反问:“婆婆做点心,点的是什么心?”
这是把问题抛给对方,你做饼的时候心在哪里,我吃饼的时候心就在哪里。你找得到,那我就找得到;你找不到,我也找不到。
当然,德山禅师不会这样答,因为他是到南边是来找茬的,三心成一执,求胜的欲望饿得嗷嗷叫,迫切想要“吃饱”。
结果还未到山头,被个老婆婆噎住了。他开始意识到,是自己颠倒了:饿了就在自家吃饭,跑别人家干嘛?本来是想来布施,结果反成讨饭。
不过这时候德山禅师还未足够明了,依然气势汹汹找到自己的假想敌,在龙潭的崇信禅师,到了就发难:“久闻龙潭大名,一旦来到此地,潭也不见,龙又不现。”
崇信禅师轻描淡写:“你就在龙潭了。”
这话就有嚼头。如果你把自己当龙,那显然龙潭此刻有龙,怎么说龙又不现?如果你不把自己当龙,那来这里干什么?
身在龙潭,又寻龙潭。德山知道,自己估计又吃不到“饼”了。于是诚心拜服求学,很快就悟道,肚饱心圆,得心印相传,然后将自己的《青龙疏抄》付之一炬,一边烧一边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