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荣烹坛“三奇”
罗楷经和朋友微信聊天,有朋友说,我看了你写的书有个感觉:令尊大人从师、从业、为人都很传奇,你可以总结一下,对后来的从业者或许会有启发。
朋友的这句话点醒了罗老师。下面罗老师就和悠说说罗国荣大师的“三奇”。
有文章称:罗国荣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厨师。
一、从师奇
启蒙老师是当年四川顶尖级的被人尊称为“大王”的王海泉。王海泉是在现代川菜处于酝酿孕育期向创始定型期时与蓝光鉴、黄敬临并列并称的人物。他身为清朝的封疆大吏锡良的家厨,并随锡良去过云南、北京、东三省和贵州等地,是一位走南闯北,眼界开阔,久经沙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厨行高手。无论京广苏鲁菜肴,红白两案无不精通,本事十分了得。以罗国荣的天赋、敬业勤奋,拜在这样一个高师门下,又因聪慧、懂事格外受到师父的喜欢,厨艺生涯一开始就处在当年川菜行业的高层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罗国荣从厨的起步阶段他会打下怎样坚实的基础。
他的传奇并未止于此。从王海泉处学了四年之后(因无钱办出师酒,比一般人学徒时间长),他竟然不怕别人议论和被世人看得很重的所谓丢“面子”,坚决要拜早已出徒自立门户的大师兄黄绍卿为师。并且在征得王海泉同意之后,又拜在这位曾经的师兄门下。这个现象在厨界及其它行业都是很少见的。黄绍卿是什么人?开国四大名厨有两个人,罗国荣、范俊康都是他的学生。1960年代全北京、全中国三个中餐特级技师有两个都是黄绍卿的徒弟,还是罗国荣和范俊康。
黄绍卿其它几位弟子陈海清、刘少安、张汉文、李荣隆等个个都是烹坛上响当当的人物。黄绍卿是个什么水平,不言而喻了。
正式拜过王海泉、黄绍卿二位大师从1924~1934年整整十年在两个顶尖高手的教导下成长,以罗国荣的聪慧和领悟力,加上勤学善思,可以想见他打下多么深厚的基础。他一生从厨四十余载,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两位大咖的门下习学,这在厨行也好,其它行业也好,应该说都是罕见的。
更为传奇和罕见的是在师从两大名家十年之后,他又到了文化川菜的灵魂人物,具有“仙品”之称的黄敬临开的“姑姑筵”接受黄大师的指导,并且一个出主意,一个搞实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仅仅是四个年头的光景(1934~1937)两人却上演了现代川菜在创始定型期向发展繁荣期演变时最精彩的一幕。
两位高师、一位导师,罗国荣从厨四十余载的生涯,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他们的教导和指导下工作。如此得天独厚地获得了如此人生之大幸。成千上万的厨行精英有如此经历者,当是凤毛麒角。
罗国荣的从师之奇还远不止此。在追随王、黄、黄三位大咖时,他已然深刻地认识到烹饪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离开三位大师开了“颐之时”餐厅之后,他更是主动地、如饥似渴地向当年的文化大家林山腴、谢无量、张大千、盛光伟、杨啸谷等人学习、请教。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教益。成渝两地的颐之时,他前后一共经营了12年(十年是私营,两年是国营)又占了他厨艺生涯的四分之一。加上1924~1937年的积累,他一生中竟然是从1924~1954年用了30年才到北京。有这样雄厚的底蕴,先称雄巴蜀,后誉满京华,成为顶尖级的国宴大厨就不是偶然的了。
进京之后的罗国荣已具备了上文达到的水平了,然而他仍在不断地学习,继续从师。到北京饭店后,北京饭店的中餐当年主要是四大方菜:川菜、粤菜、淮阳菜、谭家菜,其它还有北方菜(鲁菜、豫菜)、湘菜、素菜、清真菜等等。他都虚心向他们学习。以他当时的身份和处的地位,如此以同行为师也是难能可贵的。北京饭店有一位彭晓东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北京饭店工作,并未见过罗国荣,但他听过很多老职工给他讲过罗国荣的事情。其中就有罗国荣向北京饭店的法式西餐大师储礼藻请教、学习、切磋的事。
从以上极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罗国荣大师的从师之奇。
二、从业奇
罗国荣大师从业的四十余年间其经历之奇,在烹坛上也属罕见的传奇。
一个从乡坝头(川话:农村)独自一人只有12、3岁走向成都的贫穷农家子弟,先拜师学艺,出师后又拜师。在三合园做馆厨,又到福华园做馆厨,再到刘文辉家做家厨,离开刘家后又到“姑姑筵”做馆厨,1937年离开“姑姑筵”又去丁次鹤家做家厨。三年后的1940年在成都开“颐之时”餐厅又做馆厨。1952年在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服务二年,1954年进京做了国厨。四十余年中把厨师所能扮演的所有角色都很精彩、出色地扮演了。其中最传奇精彩的就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生死存亡的关头在重庆为大抗战服务,并让川菜上了国宴。还有就是到了北京之后,对新中国的政治、外交提供顶级餐饮服务的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身为国家元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能给一个厨师誉为“川菜圣手”,不是能手,也不是高手,而是“圣手”,而且还做成匾来相赠,一个厨师要有怎样的层次,怎样的水平,怎样的贡献才当得起这个“圣”字,才当得起国家元首如此高的褒奖。
如果说一个厨师一生做过馆厨,又做过家厨,还能做国厨算做一奇的话,那么在两个更叠的政权中,长时间、多次数、高质量地为其政治、外交服务,并且成为顶级国宴大厨,那就是奇中之奇了。对此,作者就不展开了。
罗国荣的从业之奇还有一个值得特别称道的就是他坚持一生的“凡料成珍”的事厨理念和实践。实事求是地说,在他生活工作的年代,和他工作的内容,山珍海味、珍贵食材,他做得太多了,而且有非常高的水平,不仅令川菜同行佩服,而且被其它菜系名师赞誉。但是,他经常说的是:山珍海味做得好是本事,把不值钱的、老百姓吃得起的做成珍品才更是本事。
罗国荣说过:除了石头我做不成菜,只要是可以吃的原料,我都可以做成美肴上席。
这句话被很多业内外人士引用和赞许,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他这句话和毕生的实践来看,他已经像行家称赞的那样——已臻化境!无论官、文、商、民,四种类别的菜,他都能达到让食客满意的程度。
多少大厨以做山珍海味、奇珍异宝为荣,甚至不乏为了满足客人奢华的心态,从而铺张浪费,暴殄天物,滥杀生灵……。不少从厨者认为做好菜,做精品,浪费一些食材是理所当然的。而做为川菜圣手的罗国荣一生中始终心怀悲悯之心,千方百计节约食材,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食材。上世纪40年代有人让他做象鼻子,他在不得不往好了做的情况下,深怀悲悯之心慨叹道:这头大象也是一条命债啊!做根象鼻子,光是母鸡就用了十多斤,还有肘子、火腿、干贝,要淘好大的神,才吃得成。
他对浪费粮食,也就是抛洒五谷十分反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罪过。
他慎对食材的宰杀,坚决不做烤乳猪,痛斥活吃猴脑的恶行,因此还得到了贺龙、陈毅两位元帅的赞同。
罗国荣从厨被人称道的诸“奇”之中还有一奇就是高度自觉地将烹饪当做一门文化和艺术来对待。从王海泉、黄绍卿两位师父那里他有了“不要仅仅做个会炒菜的厨子”这样朦胧的认识。在黄敬临的指教下,一个出主意,一个去实践,罗国荣理念、技艺双丰收,确定了走文化川菜的光明大道。后来在重庆,无论是在丁次鹤家中,还是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的餐饮服务,都大大增加了将烹饪当做文化来追求的实践。
更为奇特的是他一直非常有意识的,甚至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狂热地向当年的文化名人学习请教。特别是开了颐之时以后,逢年过节亲自做好菜送菜上门,请教指点。这也是有很少从业者才会去做的事。
再说一条他的从厨之奇。那就是他超强的组织能力。上世纪40年代刘文辉两次娶儿媳妇,数百桌的流水席,当年的设备、工具、条件是何等简陋落后,居然被他指挥安排得十分妥贴顺利圆满。1959年庆祝建国十年大庆,80多个国家党政代表团参加的5000人大国宴,盛况空前。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各级干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前台后厨众多人士的努力下,前台郑连福,后台罗国荣等人为此盛宴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罗国荣因此被周总理誉为“罗国荣你不愧是个帅才”。
从厨者之中不乏技艺高超的名师大厨。然而能具备超强的指挥组织能力的人才还是比较少见的。
三、为人奇
对罗国荣大师的为人,业内外人士都不乏美谈。尊师重道,一诺千金,热心助人,感恩图报,喜作善举,专烧“冷灶”……。
罗国荣一生因其为人之奇,无论是在业内还是业外,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流传了他不少的嘉言懿行。
尊师重道,终身视恩师为衣食父母,极尽礼数,倍极尊崇,一生厌恨欺师灭祖,背叛师门之人。
孝敬父母又深明大义。他出身贫寒,刻苦学艺谋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报父母,竭尽孝道。早有“孝子”之誉。抗战时父母先后去世,他刚花重金将父母安葬,不想为打鬼子在四川修建军用机场需要占用父母的坟地。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大事,他听说后十分悲伤,但是他更知道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所在,毅然决然主动将坟迁走,而且还出钱帮助无力迁坟的人。
重然诺,言行必果。罗国荣被人称为“小孟尝君”,就是因为他热心助人,乐善好施,无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同行兄弟……凡有所求,他只要应允一定实现承诺。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成都人说的“烧冷灶”。过去的人知道冷灶不好烧,要费很大劲,难度大,费力不讨好。即使烧着了冷却后再烧仍有难度。总之用来形容人人都不愿意做,做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的事。然而就是这样一类的事,亲友们对罗国荣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不知道烧了多少冷灶!”
他因哥哥出资帮他出师承诺供养哥哥一辈子的故事是业内外广为流传的佳话。他为已故亲戚赶往雅安圆满办理丧事,入土为安才返回成都;为师兄弟范俊康大师治眼睛,解难济危;困难时期,仗义帮助向北高、晏济元两位先生;为张大千聘家厨陈建民仗义执言;智送八百包大米到解放区;冒死解救地下党……所为善事不胜枚举。
罗国荣为人之奇还有他的谦和大度。厨行因其高度的手工操作,工作的独立性、独特性很强,加之社会地位低,从业者文化水平不高是很较真的,轻意不会服气对方,讲菜系,讲门派,非常重视论资排辈。从上世纪30~60年代起罗国荣就有了相应的水平、声望和地位。可是他从来都是表现得谦和大度,他从不轻看同行,无论对方是哪个菜系,哪个门派。他总是强调要尊重同行向同行学习,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谆谆教导他的学生也要这样。正因为如此,1963年周总理宴请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别人把主菜做坏了,他带病救场帮了大忙,事后却不居功,面对周总理给那位把熊掌做坏了的厨师敬酒而众人有看法和议论时,他说:“十个菜九个菜都是人家做的,只有一个我帮了一点小忙。他喝总理敬的酒是很应该的。”中国民族资本的杰出人物吴晋航先生说他:“你的本事算是无人可比了,但是在你脸上从来看不到一丝骄矜之色。你是个成大器的人。”
罗国荣的为人之奇,还有他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贫寒农家子弟,从乡坝头(农村)出来两手空空,别无长物,经拼搏奋斗在成渝两地均开设了高档餐馆,有了独居大院落。他先后两次将成渝两地颐之时餐厅交公变成无产者到西南军政委员会下属西南公安部工作,后来又调北京工作。一直到他去世,有关部门一直将他当做工商业者(资本家)对待。不仅如此,他还将成都梓潼桥西街50号的房子十余间借给政府部门办公。
以上极简单地叙述了罗国荣大师的三奇,这些内容倘能对后来者有所启迪、借鉴当是这位川菜圣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