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格达咖啡馆
黑人女老板布兰达经营的巴格达咖啡馆对德裔女子贾思明来说就像是沙漠里的绿洲。前者为各种生活琐事烦心,包括丈夫的不耐烦、儿子女儿的不听话、小婴儿的哭闹,甚至是坏了的咖啡机、过路客寥寥无几的加油站,最终对拒不听劝的丈夫爆发情绪。后者却是在面对脾气暴躁的丈夫忍无可忍于是在无人的公路上弃车步行与丈夫分道扬镳。她们各自经历了生活的不堪,所不同的是,布兰达深陷在不堪中无法自拔,而贾思明却是在旅行途中切断了这种不堪试图寻找转机。贾思明步行至巴格达住店,发现旅店房间皆是灰尘、咖啡馆没有咖啡机、加油站无人加油,进而了解到女老板布兰达的丈夫离开了她。这时候贾思明的善意几乎溢出屏幕:我想让你开心一点。布兰达对贾思明的善意爆发过三次非常有针对性的敌意。第一次是布兰达作为旅店老板去打扫房间,发现贾思明的房间内有男人的剃须刀和一屋子男人的衣物,遂报警要求警官介入调查。结果警官来核实了贾思明的护照和机票,并无问题,布兰达斥责警官不作为后愤而离去。第二次是布兰达去镇上采买必需品,回到巴格达发现自己的办公室、咖啡馆、休息室均被打扫至焕然一新,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怒气,她认为贾思明侵犯了她的隐私触碰了她的地盘,要求贾思明把一切归置原样。
但当贾思明唯唯诺诺试图把一些破烂不堪的草稿纸重新放回办公桌的时候,布兰达又摆摆手说算了。第三次是布兰达发现贾思明打入内部,和自己的儿子女儿甚至小婴儿建立起深厚关系的时刻,怒气冲冲地冲进贾思明的房间,把在房间内弹琴的儿子撵出门、把和贾思明谈心的女儿轰出去、又把贾思明怀抱着的小婴儿抱回自己怀中,怒吼道“你去抱你自己的孩子”,然后摔门而去。恰是她摔门的时刻,贾思明轻轻说了一句“我没有孩子”。布兰达一下被勾起了愧疚心,试图道歉。至此,布兰达对贾思明的敌意彻底消融,尝试着接纳贾思明成为一个常驻旅客。当她们彼此接纳之后,贾思明用自学的魔术帮助巴格达咖啡馆招揽生意,使得巴格达咖啡馆迎来了空前盛况。非常有意思之处在于布兰达和贾思明打破了很多刻板印象。首先,种族歧视。布兰达是黑人,而考克斯是白男人,能看得出布兰达对考克斯的尊重,但不多。而考克斯作为常驻旅客是依附着布兰达来讨生活的——比如通过布兰达的渠道卖画。作为黑人女性,在荒漠中经营着咖啡馆、旅社、加油站,为往来的过路客提供歇脚地,即便所挣不多但依然长久坚持,这本身就是一件极有韧性且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何况她还面临着无法言说的家庭关系。她脾气暴躁却说一不二,能够镇得住场子,且与多方保有联系,保证了这三个营生的顺利存活。
其次,外貌歧视。贾思明是个胖女人,颠覆了刻板印象里对女性美的想象。然而正是贾思明这样的胖女人,能够自己打扫房间,花费一下午的时间,收拾好布兰达的办公室、咖啡馆、休息室,勤快到让人叹为观止。甚至她没有刻板印象里的贵族傲慢,只是温温柔柔坐在咖啡馆里,旁观着一切。她听得懂布兰达儿子的琴声,对布兰达女儿的冒犯毫不生气,也愿意和背包客一同玩飞镖,甚至答应让考克斯为她画裸体画。诚然,她也是一步一步敞开心扉融入巴格达,但她在这一步一步中却展现出了别有韵味的美。最后,家庭,。我们对家庭的既有印象是血缘关系。父亲、母亲、自己,往上追溯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下发展有自己的丈夫/妻子甚至孩子。但家庭关系的第一步其实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并无血缘。从这个点发散思考,没有血缘的任何关系只要融洽皆可以组合成为家庭。布兰达和贾思明最终处成了闺蜜,谁能说她们不能组成一个家庭?倒不是说她们必须成为一对百合,而是她们能够在彼此接纳的感情里迸发出快乐的情绪,也因此她们之间的感情比起布兰达与丈夫的感情、比起贾思明和丈夫的感情都更为牢固也更为舒适。最后考克斯向贾思明求婚时,贾思明的答复是她要去和布兰达商量一下。很显然贾思明把自己和布兰达看成了一个情感组合,把布兰达看成了家人。
毕竟,家庭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不舒服的关系藏污纳垢,也不是为散落一地的鸡毛蒜皮故作坚强,而是互有进退彼此治愈。很喜欢《巴格达咖啡馆》的配色和音乐,还有深入现实又从现实中升华的情感,宛若冬日暖阳。p.s.看前半段的时候想起《德州巴黎》,以为是相同基调的电影,抱着最终结局不甚美好的预设,看到布兰达和贾思明和解后的融洽,甚至是二人在舞台上合体表演的光彩四射,令人心动不已。不过,想看到这部分需要忍受前半段的烦闷和枯燥,有点儿像延迟满足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