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国王26
被套“美食城”
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之行给当时正在“左”“右”之间摇摆不定的中国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这些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事物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一向敢于喝“头口水”的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政府领导这一次又积极行动起来,他们非常希望省里、市里搞几个股份制企业上市的试点,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娃哈哈。
很快宗庆后就围绕上市这一目标迅速动员起来了。当时确定的上市思路是:以娃哈哈集团这一母公司作为上市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并且根据当时股份公司的政策规定,吸纳一部分企业内部职工的股份,共同集资投入,成立一家产权明晰、独立于娃哈哈集团之外的股份公司,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获得上市。
按照这一思路,宗庆后就代表娃哈哈集团与杭州市工商信托投资公司及桐庐王家蜂业经营部(原浙江金义集团的前身)一起,开始筹建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
美食城拟订注册资本金2亿元,每股面值10元,计2000万股。除了三家发起人公司占39.5%的股权之外,其余的股权均向社会法人单位和职工内部募集。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股票”已经成为社会上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娃哈哈股票”更是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
很快,除了几家发起人单位的职工之外,来自教育系统和关系单位的个人买股要求蜂拥而至,几乎都难以让宗庆后拒绝。局面开始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甚至据说有的人通过七弯八拐的社会关系找到宗庆后,提出希望买娃哈哈的原始股,宗庆后抹不开面子的,也给批了条子。最终,当尘埃落地之时,“内部职工股”的比例飙升至31.47%。而当时的宗庆后乃至地方政府的领导们,并未意识到这会给日后的上市带来怎样的后果。与此同时,美食城大厦的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然而,由于宗庆后和娃哈哈从未操作过这种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设,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土地划拨手续直到1994年初才办妥,而工地原址为一所小学,必须等新校完工才能拆除,再加上工地地处老城区,面临着大量的管线破裂、地下水渗漏等工程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工程不得不一拖再拖。原计划仅用两年时间完成的美食城大厦工程,整整拖了6年,直到1998年才彻底竣工。娃哈哈美食城陆续投入的巨额资金被深套在这座“美食城大厦”中,宗庆后和娃哈哈曾经设想的一切,包括1995年实现13亿元销售收入和1.4亿元利润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娃哈哈美食城的上市计划,也面临着搁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