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崧冽|翻越被咖啡雕刻过的时光,逐阳光而居的设计师
我们坐在北京四环边上的一个院子里开始了跟庄仔的聊天,京城四月天已经是室外活动的好天气。
庄仔和夫人小猫的公司都坐落在这个院子里。
尽管刚从鄂尔多斯的大草原考察回来,他还是要求把桌子搬到有阳光的地方,笑着说自己是个“追逐太阳而居的人”。其实从他健康的肤色上就能看出,户外的生活才是他最喜欢的。他说话的样子也是一副年轻派,喜欢手舞足蹈,时不时蹦出一个黑色幽默的段子,每一句话都鲜活。对于环境和周遭保持着很高的好奇心。
他穿着白色的麻布衬衣,一条蓝色的单宁和一双白色的运动鞋。他身上的每一个物件都说得出故事,他说自己穿衣的原则是外表不能张扬,以一种中性的立场处于世界上,这是适合他设计师身份的状态。
1. 还是最喜欢咖啡的烟熏味儿
他自己备了一个保温杯,装满了早上在家里做好的滴滤咖啡,一打开盖子,浓浓的咖啡味道扑鼻而来,在晚春的正午时分发酵。
对于咖啡豆,他是不挑的,可能是朋友送的,可能是旅行中偶然买之。他说自己比较老派,喜欢的还是上世纪流行的苦味,最常喝的咖啡是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咖农的工厂,日系的炭烧拼配,极深烘焙的咖啡豆上泛着一层油光;有时候还会买美国老牌的Peet’s 。总之,就是深深迷恋着老一派咖啡烘焙中的烟熏味儿。反而,对“新派”的咖啡所追求的果味和花香并不感冒。
庄仔老师在办公室的简易厨房,亲手为我们做咖啡。
来自台湾南部云林县的庄仔,他童年生长的地方有着古老的咖啡树,和当时亚洲最大的咖啡烘焙厂。他说在台北的西门町或者藏在台南乡下角落里的百年老馆子,都还是保留着重烘焙为主导的咖啡豆,喝习惯了,就很难再改变了。可能一锅拼配豆里还夹杂着乱七八糟的瑕疵豆。
而如今每个人都在提风味,都说自己喝得明白精品咖啡,这让庄仔觉得有点不适应,至少对于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煮咖啡的过程和喝咖啡的状态。他讽刺自己说:“对于现在很多人对咖啡所谓的’明白’,我始终不明白。可能是年纪越大,我越喜欢接地气的东西吧。”
2. 飞速的发展,让“出产内容”的人文咖啡馆陷入一个奇怪夹缝
在台湾岛接受教育长大的庄仔,从小受“温良恭俭让”的熏陶,有着岛民身上的温柔和文艺。
1993年,一部《北京人在纽约》风靡全国。
1993年,庄仔是从台湾到北京的留学生,上演自己的“台湾小镇青年在北京”。
1997年毕业的时候发现以自己散漫的人格,并不那么适合在大陆的环境下做导演,为了能先留下来找点事做,他开了一家以贩卖艺术书籍和饮品小吃为主的咖啡店,也就是后来的“雕刻时光”。
在当初创立雕刻时光的时候,庄仔和太太小猫都刚从学校毕业,一个学习电影导演,另一个在服装学院学习工艺美术,两人都是性格强烈的艺术人,所以在考虑做一个空间体量的店铺时,咖啡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人与人因为咖啡聚在一起,从一杯咖啡开始交流,所以更重要的是人们交换的信息和故事。而咖啡只要新鲜,只要还不错,就足够了。但是后来,雕刻时光的产品也越来越注重咖啡的品质,还有了专门的培训机构雕刻时光咖啡学院,并为如今的中国咖啡行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从业者。只不过,“产出内容的空间”,才是庄仔想要的。
办公环境的一角。
“现在以出产内容为核心的咖啡馆好像越来越少,也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内容的载体被转移到手机上了。仿佛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咖啡馆也不再产出内容,只提供咖啡,或者说变成了一个人们show自己的地方。而对于我这样一个1969年出生的老青年,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秀自己了,那种特别漂亮光鲜的生活,可能对于我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恐怖的。”
聊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人在[行走的咖啡地图]的微博留言说:是否现在咖啡文化都是拼凑起来的,是不是只有好看的设计和好喝的咖啡就够了,真正的传播者应该是场所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想庄仔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个答案。
庄仔和雕光的那个年代,有我们最向往的北京,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先锋艺术的乌托邦。
“也许我已经是’过去式’的咖啡人。雕刻时光当时开在北京大学东门的成府街上,一侧是北大,另一侧是清华。当时两个学校之间互换上课的学生特别多,他们会经过万圣书园、雕刻时光、千鹤日料,所以来来往往的很多人都是小知识分子或者说是一些有文化背景的人。当时的万圣书园也是中国最好的学术书店之一。当时许知远正在北大读书,高晓松也经常泡在万圣书园。这些进入咖啡馆的人,为我们带来了内容。但是这样的文化内容不可能被大批量的复制。”
成府街的雕刻时光发展正盛,两年之后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星巴克。雕刻时光带着“左岸文化”的基因,定位成一个出产内容的空间,完全不同于针对商务人群的星巴克、costa。这与后来投资方进入雕光后要求的“速度”和“倍数”是矛盾的。
3. 雕刻了别人的时光
当时的雕刻时光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民族文艺品牌,雕刻时光咖啡学院也是当时中国咖啡行业的领跑者。最多的时候,雕刻时光在全中国有50个门店。而现在全国的雕刻时光门店已经缩减了很多,庄仔自己也早已退出了管理。
“在雕刻时光,每个人都要实践每个工种,做所有的工作。怎么说呢,我这种奇怪的人种,做事情会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躬身亲手所做的事情中得到某种养分。最开始的时候,我和小猫与员工之间更像是的感觉。”
曾在大理开“布拉格咖啡”的店主是雕光第一批员工;雕刻时光咖啡学院的教导主任林金豹曾是2008年世界咖啡师比赛的中国区冠军;2017年世界咖啡师比赛的中国区冠军潘志敏曾是雕刻时光的咖啡师;上海的网红咖啡馆black sheep 的店主小纪曾在常州的雕刻时光上班,因为雕光有自己的员工晋升机制,大多数员工都要从基层做起,说白了从刷碗拖地开始。早期的员工还与庄仔夫妇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后来的这些新时代的咖啡人与雕光的渊源,他自己都不知道了。
“一起开心的干活最重要,该留下的会留下,该走的总会走。”
4.逐阳光而居,自由自在的设计师
2017年,由施秋荣、胡弦执导的纪录片电影《内心引力》,讲述了毛继鸿、庄仔、Tina、吴永红等7位中国独立品牌创始人关于生活、创业、挣扎的真实故事。在庄仔的部分中,拍摄了他去云南西双版纳的咖啡工厂寻豆的一段经历,而与其他的主演不同,庄仔在片中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像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故事的nick,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西双版纳曼买村的傣家人,他们种咖啡、处理咖啡和烘焙咖啡豆的生活方式。雕光的供货商叫张开申,他的爸爸是当年上海到云南的知青,却不愿意回上海留在了云南的老人家,从上海到云南带了一本叫做《教父》的小说。土地纠纷、树种移植、天灾人祸,这些纷杂之中,他们的生活却过得很滋润,有很高的完整性。
电影中庄仔站在山坡上问道:当年下乡,你为什么不回去?
老人回答道: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怨无悔。
自由自在,也是庄仔的人生追求之一。他保持着自己一直以来的另一个身份:设计师。
做咖啡,最重要的是状态和过程。
庄仔设计的空间除了早期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其实涵盖各种商业和非商业空间。有酒店、民宿、办公楼、宿舍。咖啡馆应该属于需要创意比较多的一类空间设计。我很好奇设计自己咖啡馆和给甲方做设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坦言为自己设计前几个咖啡馆的时候是愉悦的,但是到了后来也会遇到瓶颈,现在转为了纯粹的乙方,反而放松了很多。跟客户有时也会吵架,但是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相同目的而工作,互相信任,付出努力和心血,一起赚钱,这样的状态是他更享受的。跳出原本的框架,他可以有更多天马行空奇奇怪怪的想法。
在经历了雕光的起落之后,他承认自己曾用错了人。一起做事的人,相比于能力,品质更重要:“大家是否是诚实干活的人,这对我很重要。”
小能熊之家,位于北京小菊胡同1号
设计:庄仔和以果设计团队
在做设计这件事情上,庄仔是无师自通的,他说自己是依靠美感和人脉在吃饭。他所说的美感,是很多科班学习出来的设计师所不具备的。
自称是一个散漫人,但对于很多设计的细节,他是吹毛求疵的。
”黑有一百种黑,白有一千种白,我作为设计师不能忍受别人不经斟酌随便选一种。”
蘇州虎丘欣得精品酒店
设计:庄仔和以果设计团队
不可复制的美感和人脉,也让庄仔成为整个公司的命脉核心。每一天除了设计方案之外,他也需要去为公司拉活(比如要在朋友圈里发广告,他把自己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比喻成“钩子”,发内容的目的并非表达本身,而是获得他人的反馈),他笑着说,养着公司里的孩子们,小焦虑也是有的。但是跟孩子们一起,实实在在做着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开心的。
“大家都是干活的人,这对我很重要。”
前段时间关于雕光五道口店关门的新闻被十万加的转发,引起那个时代的曾经在雕光留下自己的记忆和时光的很多人的共鸣。庄仔并没有在新闻最发酵的时候发声,因为对于他来说那个时代在心情上已经翻篇儿了。
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时不时地挪动桌子,跟庄仔一起追逐着午后的太阳。
直到仨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
采访|N&J
撰稿 |@羽罄
摄影 |@Joyce逮住猫咪
*特别感谢陈阳女士帮助我们促成这一次受益良多的采访
精/彩/推/荐